
SERVICE PHONE
0628833489发布时间:2024-09-26 13:41:42 点击量:
泛滥的兴趣班也是无效抢跑金秋时节,这么好的天气,许多小伙伴都忍不住要出去踏个秋。浙江某小学三年级某某班级的家委会,就想组织一次周末一日游。可是,当这个活动消息发到班级群里得到的反馈让人震惊。家委会原本以为班里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参加这次活动,但是没想到40个人的班级只有4个人能去,其余孩子均有1个或多个周末兴趣班。(10月29日《钱江晚报》)
这一偶然曝光的“神巧合”,实则一点都不令人意外。很长时间以来,所谓兴趣班、补习班,早已成为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心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其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的“第二课堂”。对此现象,素来不乏质疑之声,却无奈家长们依旧固执己见。在城市普遍弥漫的“教育焦虑”之下,所有人的行为选择都变得趋同,所有人都被无形的压力推着进行各种“教育投资”。
兴趣班的勃兴,由来已久。而在现实语境下,其已经历了数轮更迭。在早期,兴趣班基本由学校自办并且多为免费,学生们所学的也多是书法、乐器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;而时至今日,兴趣班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,市场化的商业机构变成了其间最主要的参与者。到这一阶段,“兴趣班”基本已经与兴趣无关,或者说与学生们的“主观意愿”无关,而更像是一种早期的智力开发和技能训练。
从机器人、编程,到钢琴、演讲口才,形形色色的兴趣班,简直就是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浓缩与效仿。一些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兴趣班开发潜能、习得修养、增强魅力,正所谓“给人生多一条路”;而另一些家长则期待着,孩子们能在兴趣班提升智力、锻炼大脑,以确保提前获取某种关键能力来决胜未来。不管家长们有任何的诉求,在“兴趣班”市场总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。
也就是在昨天,中青报报道,98%的家长都在“抢跑”。显而易见,所谓的“抢跑”,很大程度上就是“花钱买服务”,让孩子参加包括“兴趣班”在内的各式商业化的教育培训。但从逻辑上说,当所有人都在“抢跑”,抢跑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。于是,所有人又回到了差不多同一条起跑线,只是门槛更高、代价更大而已——你追我赶之下所造成的一致性行为,最终结果就是谁也没占到便宜。
相关专家说了,“抢跑”纯属在浪费孩子时间,完全不必如此。可是,对这套说辞,家长们想必难以认同。关于“教育”议题的市场中,各式商业机构早已成为了话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,在其夹带着恫吓196体育最新下载地址、哄骗和欺诈的营销攻势之下,鲜有家长能够不为所动……每一个家长都认为给孩子报“兴趣班”是一笔明智而高尚的投资,至于其效果到底如何,则注定不会被测量、不会被追问、不会被反思。
为兴趣班而放弃秋日郊游,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。真正需要厘清的是,所有学生都被赶着上“兴趣班”的年代里,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,又能得到什么?